分论坛一纪实 | 卓越医师还是医学科学家?——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

    分论坛一围绕“卓越医师还是医学科学家?——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主题,首先由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徐凌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处长刘虹、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部长王星月、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钱睿哲分别介绍了各校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概况,该阶段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育处处长王颖主持。

    之后,相关专家围绕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主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研讨,研讨嘉宾有原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文历阳、首都医科大学原校长吕兆丰、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励、北京大学毕业生代表方璇和复旦大学学生代表张国栋。

【浙江大学医学院“4+4”八年制医学教育】

徐凌霄

    徐凌霄介绍了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历史及发展,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以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为目标,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4年非医本科与4年医学教育相结合。在课程方面,浙江大学创新临床课程体系,包括模块化课程和纵向课程,其中纵向课程是一系列以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行医学(Doctoring)课程。在学业评价方面,浙江大学以胜任力为导向、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实现了学习评价多元化。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还不断进行新医科内涵建设探索和实践,创新八年制拔尖人才培养路径,推进全英文教学、培养国际竞争力医学人才,推进胜任力导向的整合课程改革等。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

刘虹

    刘虹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专业概览、二级学科和迎接挑战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临床医学(八年制)以“八年一贯,融通培养”为原则,贯彻全人教育思想,遵循“仁智兼养、德理双修、为人为学之统一”的理念。学生第一年的预科阶段在北京大学本部学习,可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养。预科结束后在医学部完成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随后进入临床学习、生产实习、住院医师轮转、科研能力培养和博士论文写作等培养阶段。

    刘虹认为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需通过系统贯通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知识、素养、情感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成熟度、兴趣、意志力和危机意识等面临来自未来的挑战。

    针对“卓越医师还是医学科学家?”这个问题,刘虹认为无论如何定位,都需逐步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训练,促进理论知识进一步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未来成为医学行业高素质领军人才。

【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

王星月

    王星月详细阐述了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概览,包括专业概况、招生方式和人数、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毕业学位授予标准、就业与毕业后衔接等。四川大学以具有医学岗位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分别在本部校区与华西校区进行学习。课程计划充分汲取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重视早期接触临床,并开设了以能力为基础的纵向整合课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横向整合课程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探究式小班化课程。通过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证一次性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在就业与毕业后衔接方面,培养“临床加强型”人才。

    此外,王星月还针对“培养目标应有国家标准”、“八年制优势?”、教学计划、组织架构、创新与制度限制以及论文与授位标准等方面,提出了自身思考及观点。

【复旦大学“全复旦、全进程、大医学”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钱睿哲

    钱睿哲全面介绍了复旦大学医学院“全复旦、全进程、大医学”的培养体系:依托复旦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优势,开展通识教育;全程教育与分段培养结合,贯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本科阶段实行全程导师制,优化课程体系;将医学学科内部资源整合和交叉融合,整合、利用社会各级各类医疗资源。

    复旦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包括: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人文医学教育新体系以信息化为突破、深化以学为中心课堂改革;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第一、二课堂融合发展;以协同体系为载体,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环境;以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健全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以技能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水平;以多重反馈监控为手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对外交流合作为拓展,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

    在研讨环节,与会嘉宾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道’与‘器’——胜任力导向与岗位胜任力要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培养”和“八年制学生临床与科研培养协调与平衡”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嘉宾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视野开阔、讨论热烈。

    吕兆丰教授指出,所有学校的八年制教育都是成功的,已经探索了各种培养模式并培养出了一批学生,但在八年制院校教育与医疗行业对接的问题以及八年制教育模式是否适合大范围等方面,八年制教育还有很大的探索与研究空间。王维民教授认为,需要给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更多政策平台及空间,正视中美环境差异所可能带来的教育定位及效果差异,关键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定位和标准,同时还要思考是否要突破国际的通识标准以及如何突破国际标准。文历阳教授认为,卓越医师的概念与培养研究型医师和医学科学家并不矛盾,人文底蕴厚、基础理论深、临床能力强、创新意识高和国际视野宽是八年制教育始终要强调的五个内涵。吴励教授认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始终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未来能成为医学行业的领头人,但仍在持续探索中。张国栋同学提出了八年制学生就业后如何成长以及缺乏提高竞争力途径的困惑。方璇认为,临床医生工作中需要很高的科研能力,即使是在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难以平衡的环境下,也要尽早提高科研能力。

    最后,与会嘉宾针对现场提问进行交流,并期待中国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总结经验、聚焦问题、拓展思路,继续探索建立更适合中国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模式。